分支机构: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成都重庆苏州
行业外语翻译
合同金融机电化学法律
简历标书机械生物图书
影视财务建筑医学物流
电力广告保险汽车电子
工程口译网站配音化工
石油科技翻译陪同论文
通讯冶金纺织能源地质

专项翻译

本地化服务

多语种商业信息

口译&同传

行业外语翻译
英语 日语 西班牙语
德语 俄语 意大利语
韩语 荷兰语 葡萄牙语
法语 罗马尼亚语 泰语
马来语 土耳其语 印尼语
塞尔维亚语 缅甸语 希腊语
挪威语 希伯莱语 越南语
阿拉伯语 瑞典语 波兰
芬兰语 丹麦语 捷克语
匈牙利语 塞尔维亚语

北京翻译公司当前位置:翻译公司|上海翻译公司|北京翻译公司提供英语翻译 日语翻译

瑞金文化
瑞金市位于江西省东南边陲,赣江东源贡水上游。东界福建省长汀县,南邻会昌县,西连于都县,北接宁都县,东北毗石城县,为赣、闽、粤三省通衡。    瑞

金古为扬州域,秦属九江郡。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置县。1994年5月18日撤县设市。 现有17个镇(7镇10乡),232个村民委员会、10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 57.1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8.25万。 有少数民族22个,99%以上为汉族人。    瑞金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瑞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红色首都。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和国一大批元帅、将军曾在这里从事过革命实践活动。1996年9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瑞金视察。    

瑞金处于北纬25°30’一26°20’,东经115°42’~116°22’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市总面积2448平方公里,山地和高丘面积占67.4%。 境内资源丰富,活立木蓄积量322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松、杉、竹、枫、樟、木荷等,珍贵树种有油杉、黄绵木、红豆杉树、银杏、楠木等20多种,果树有脐橙、桃、李、板栗、青梅等。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13类26种,主要有白云石、石灰石、萤石、金矿、钽铌、稀土、钨、银、铁、锰、粘土、无烟煤、磷。铀等。水能理论蕴藏量近10万千瓦,可供开发量4万千瓦。    

改革开放以来,瑞金人民发扬苏区传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形成了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地方经济格局。”农业按照“稳定常规农业,发展特色农业,突破高效农业”的思路,逐步建立了食用菌、鳗鱼、樱桃谷肉鸭、白莲、烟叶、甘蔗、青梅、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盛产粮、油、鱼、蔗、烟、果、茶、猪、牛、禽,淮山、生姜、荸荠、黑木耳、桂花板栗等农副产品极为丰富。生态农业稳步推进,特色农业方兴未艾,形成了“猪?沼?果”、“猪?沼?烟”等六大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鳗鱼为主体的特种养殖发展迅速,年产鲜鳗3000吨、烤鳗2000吨,是江西省最大的鳗鱼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工业实施“强工兴市”战略,形成了以啤酒、食糖、烤鳗为主的食品工业,以缝纫机针、铅笔、微型漆包线、导电板为主的机械加工业,以水泥、釉面砖为主的建材工业,以萤石、瓷土、铅锌矿、白云岩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以桃李、香芋、红薯为主要原料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五大工业支柱。年产白糖1万吨、啤酒1.5万吨、水泥15万吨、萤石精粉5万吨、电线电缆8.8万公里、缝纫机针3000万包,其中烤鳗、萤石精粉、机针等产品出口欧美及东南亚

瑞金经济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一个时期。面对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面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围绕建设赣南东部中心城市和赣闽边际区域经济中心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十五”计划各项任务全面和超额完成,为“十一五”时期我市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由17.1亿元上升到31.78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总收入由11545 万元增加到20240万元,年均增长1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 9040 万元增加到13228万元,年均增长7.9%;人均生产总值5125元,增加2207元;人均财政收入325元,增加了130元。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三次产业比重由36.3:22.1:41.6调整到25.3:29.5:45.2,一产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 二产比重上升7.4个百分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0家,脐橙、烟叶、商品蔬菜、鳗鱼、肉牛等产业规模扩大,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端,174个示范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日益显现,全部工业增加值达7.0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2.1%,五年间提高了4.6个百分点;食品、建材、制药、现代轻纺、矿产化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和工业园区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以商贸和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稳定,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2亿元,比2000年增长36.2%,年均增长6.4%;实现旅游收入1.92亿元,比2000年增长153.6%,年均增长20.5%。
----投资规模大幅扩张,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22.2亿元,其中2005年达到7.46亿元,年均增长34.1%。323、319、206三条国道升级改造全面完成,赣龙铁路建成通车,市乡道路改造和“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进,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农电网改造完成85%以上,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同价,电力保障进一步增强。水利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功能增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动力极大增强。“十大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有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放宽投资领域和市场准入条件,加快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制约企业发展的所有制障碍基本消除。政府机构改革以及教育、卫生、药品、粮食管理体制和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五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57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6.8倍,实现外贸出口1.8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6.1倍。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积极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五年累计实施科技项目144项。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快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五年累计改造中小学危房3.6万平方米。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市属三所医院都改造了住院综合大楼,医疗条件大为改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得到加强。重视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市区实施两次网络升级改造,完成4个乡镇的光缆联网,建成广电传输大楼,开通数字电视。电视覆盖率达95%,广播覆盖率达85%,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人口保持较低增长,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9‰。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水平提高。“三农”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69元,比2000年增长29.8%,年均增长5.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总体上看,“十五”计划实施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部分主要指标人均水平均低于全省、赣州市平均水平,特别是财政困难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二是产业层次低,经济增长粗放,效益不高。三是改革任务仍然繁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现。这些问题都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一五”是“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有极好的机遇,也有极大的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我市经济加快发展。全球经济正处于新的上升周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产业梯度升级趋势增强,为我市对外开放、承接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2、国家宏观政策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国家宏观政策取向于统筹发展,更加关注社会薄弱环节和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指导意见将要出台,赣南还可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为我市今后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3、省里将继续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划中的几条高速公路都将经过瑞金。赣州对次中心城市建设将加大支持力度,这些都为我市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4、自身多年积累的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五”时期,大力招商引资,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和投产见效,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为加快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日益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为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孕育和培植新兴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十大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机制体制的全面创新,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二、面临的挑战
1、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以后,经济外向程度提高,市场竞争更加剧烈,国际贸易磨擦增加,我市部分外向型产业受到的压力增大。
2、周边地区你追我赶,竞争激烈,特别是闽西地区开放程度扩大,政策措施灵活,对我市顺利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增加了压力。
3、自身存在的许多薄弱环节,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基础比较脆弱,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匮乏,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发展模式仍以耗能型、资源型产业为主,粗放型增长方式特征突出;经济市场化进程滞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任务远未完成;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与发达地区经济对接与融合还不顺畅。
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国内外、市内外环境更有利于我市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三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赣南东部中心城市和赣闽边际区域经济中心,继续实施“对接长珠闽、融入闽东南、实现大跨越”发展战略,扩大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进程,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平安瑞金,努力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六项原则:
1、坚持加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 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是须臾不容放松的第一要务。尽快壮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迎头赶上全省、赣州市发展水平,是我市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但是,加快发展必须依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2、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结合。 努力实现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良性互动。要以“十大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机制体制创新,着力清除制约对外开放的体制性障碍,全方位对接长珠闽、融入闽东南。通过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推动改革不断深入,进一步激发加快发展的动力和合力。
3、坚持鼓励创业与推动创新相结合。 要在全社会培育积极创业的浓厚氛围,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形成全社会创业的合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引导人们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自觉从消极保守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迅速提升。要以创业落实创新要求,以创新提升创业水平。
4、坚持效率优先与注重公平相结合。既要切实保护诚实劳动者、 合法经营者的利益,让一部分人在增长才干、把握机遇、开创事业中富裕起来,又要更加重视和关心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利益,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营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5、坚持开发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遵循“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的方针,在开发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发展优势,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6、坚持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五个统筹”,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是做到统筹兼顾的有效途径。要重点突破人才、科技、资源、体制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更好地带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全面缩小与赣州市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经济增长速度略高于全省和赣州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达到新的规模,人均生产总值越过1000美元,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与“两个中心”地位相适应的发展格局。
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总量。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以上,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5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19.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21.8%,五年累计投资7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年均增长19.2%,实际利用内资28亿元,年均增长15.5%;外贸出口2亿美元,年均增长29.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亿元,年均增长9.4%;价格总水平控制在3%左右。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42:42。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6%以上。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80%以上。
城镇发展。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辐射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到2010年,力争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48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城市化率提高到35%。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取得重大突破,小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人民生活。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5%,达到3800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6%和50%以下。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全面实现农村居民安全卫生饮水。
和谐社会。城乡各类社会保障覆盖率明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大为改善;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2‰以内,全市总人口控制在65万人以内。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和谐平安瑞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生态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4.4%,其中生态公益林占林地总面积33.3%。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0%以上。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以上。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左右,生活垃级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每年300天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地表水达到功能要求。

第二章  加快产业升级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总抓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和文明村镇创建为切入点,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科学指导;建章立制、规范操作;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进新村镇、新产业、新经济组织建设,大力培育新农民、倡导农村新风貌。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有效实现途径。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到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5.8亿元,年均增长3.9%。
一、全面推进新村镇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以“三清”工作为先导,村镇规划为龙头,“三改”工作为基础,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群众为主、政府扶助;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分步到位”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进新村镇建设。科学编制村镇规划,优化村镇布局,集约利用土地,将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文化体育、信息通讯、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村镇绿化、美化工程纳入村镇规划建设范围,2006年前全面完成全市所有村镇规划编制。采取整治“空心房”、拆旧建新、整体改造和建设农民社区新村等模式进行村庄改造,突出地方特色,防止千村一面。加强中心圩场建设,使之成为较高水准的农村社区中心。大力治理农村脏、乱、差,基本清除农村人畜混居,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活动,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到2010年,村庄改造面达到50%以上,部分具备条件的乡村在交通运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卫生、体育设施等方面达到城镇水平。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速培育农业主导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以农民增收为重点,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培植发展鳗鱼、脐橙、烟叶、商品蔬菜等四大主导产业,支持发展肉牛、生猪、花卉苗木、精品西瓜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结构。
1、鳗鱼。以红都水产公司为龙头,继续扩大鳗鱼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在逐步增加精养鳗面积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土池养鳗,在沙洲坝、黄柏、壬田、叶坪、云石山、武阳等乡镇建立优质鳗鱼养殖基地,养殖面积达到5000亩,其中工厂化精养面积1000亩,土池养鳗4000亩,商品鳗产量达到8000吨,建成江西最大的优质鳗生产加工基地。
2、脐橙。我市发展脐橙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做大做强脐橙产业,以黄柏、武阳、谢坊、叶坪、九堡、壬田、泽覃等8个乡镇为重点,每年开发1万亩,到2010 年脐橙总面积达到15万亩,精品果园面积达到80%以上,年度产量达到10万吨。 建成赣南脐橙的重要生产基地。
3、烟叶。“十一五”期间,要继续采取区域布局、示范引导、重点扶持的办法,稳步做大做强优质烤烟产业,以九堡、岗面、沙洲坝、日东、泽覃、壬田等6个乡镇为重点,每个乡镇每年抓好3-5个100亩以上的高水平示范点建设。同时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推广漂浮育苗和现代烤烟技术,提高烟叶品质,逐年提高中上等烟收购比例。到2010年全市烟叶种植面积发展到4万亩,收购中上等烟8万担。
4、商品蔬菜。依托区位优势,瞄准沿海发达地区消费市场,突出抓好基地、加工、流通三个环节,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积极引进蔬菜公司建设商品蔬菜基地,以叶坪、象湖、泽覃、沙洲坝4个乡镇为重点,带动九堡、瑞林等其他乡镇,争取每年增加商品蔬菜种植面积5000亩,到2010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 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和蔬菜产品深加工,把我市建成赣南重要的加工蔬菜区。
三、强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以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基地化、科技化和标准化转变。扶持壮大现有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带动能力,引导工商企业进军农业,发展成为新兴龙头企业;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引进外资企业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带动外向型农业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和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扶持组建农产品流通组织,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翻译-市场。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亿元或利税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达到2-3家,销售收入超千万元或利税超百万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以上。全市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达50%以上。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和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业病虫害防控体系和农产品检疫检测体系。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重点培育烤鳗、脐橙等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大力构建以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四、积极开展农民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就业和创业能力。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建立培训基地、培训教材、师资队伍“三位一体”的农民培训体系。积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和“一村一名中专生”培训计划。建立农民培训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工或其下一代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培训农民15万人,转移农村人口10万人。
五、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整合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完善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配套改革,增加支农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万亩以上灌区的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七小水利工程500座(处),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88万亩。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改灶、改厕,普及使用沼气。完善农村电网改造后续工程,实现“户户通电”。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高度重视农村水源建设,乡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农村居民全部用上安全饮用水。大力推行新式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加快农村公路改造和建设,到2010年全部行政村通公路,90%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路。  
进一步健全农业生产保障体系。推进农业种养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七大体系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安全。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切实改善重点乡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各具优势和特色的扶贫产业,开辟增收新途径。广泛开展社会扶贫,坚持单位定点扶贫和干部帮扶。对缺乏生存条件的库区、深山区、资源贫乏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安置。

第二节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以工业的崛起带动瑞金的崛起,遵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和信息化带动的原则,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全方位对外开放为突破口,加快与“长珠闽”尤其是闽东南三角区的产业对接,积极培植氟化工产业集群,壮大食品、建材、现代轻纺、制药等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0年,全市工业力争形成75亿元生产能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增加值达到10亿元,利税达到3亿元,工业占生产总值的份额达到36 %以上。培植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20户,其中超亿元企业10户,超5亿元企业3户,超10亿元以上企业1户。努力把瑞金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氟化工基地,烤鳗、中药栓剂、发制品等产品的全国重要生产基地,新型干法水泥、汽车配件、铅钙电极板、啤酒、服装等产品的全省重要生产基地。
一、主攻产业集群
以赣州氟化工产业基地为载体,加快推进氟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按照“整合资源、保护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深度加工、集约发展”的原则,以矿产资源为依托,产业整合为主线,科技创新为先导,战略合作为重点,基地建设为平台,大力引进发展深加工应用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配套,加快培植形成产值超百亿元的氟化工产业集群。集中精力推进基地建设,做好有意投资氟化基地项目企业的衔接、跟踪、落实和相关服务工作,促其早日实施,早日建设投产见效。与此同时,整合萤石精粉等传统矿产加工企业,融入氟化工产业链条。“十一五”期间,氟化工产业基地争取投资30亿元,建设氢氟酸、甲烷氯化物、商用制冷剂、离子膜烧碱、聚氯乙烯、电石、硫酸、复合肥、污水处理厂、热电等10大重点项目,形成30亿元的氟化工、盐化工生产能力。
二、扶持壮大主导产业。
坚持引进与开发并举、发展与打造并重、扩张总量与提升质量并进的原则,依托资源优势与现有产业基础,以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投资环境为手段,以工业园、特色工业小区为载体,加速产业集聚,培植壮大食品、建材、轻纺织造、制药等主导产业。
1、食品工业。遵循现代食品回归自然的发展趋势,大力开发和生产绿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生物食品等。以现有优势企业为核心,吸引中小企业集中,开发配套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烤鳗生产能力扩大到7500吨/年,啤酒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0万吨,开发年产2.8万吨鳗钙通心粉、年产3000吨鳗钙香丝、年产3000吨烤鳗酱油等配套项目。同时,开发螺旋藻深加工为主的保健食品, 开发橙汁饮料、饼干、纯净水以及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其它旅游小食品和餐桌食品。到2010年,食品工业形成13.5亿元生产能力。
2、建材工业。以江西万年青水泥为龙头,壮大水泥生产,力争新上第二条生产线,形成年产400万吨生产能力。积极开发水泥制品、 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材料,引进铝合金、塑钢门窗、防盗门、灯具等产品生产。到2010年,建材工业力争形成10亿元生产能力。
3、轻纺织造业。以跟进、接替为着力点,加快与“长珠闽”地区的产业对接与互动,重点发展发制品、服装纺织产业。①继续扩大发制品生产,形成年产500万条、产值4亿元生产能力。②重点支持服装、鞋袜、扣袋及针织制品、草席制品的发展。加快轻纺工业城的建设,实施产业链和产品链招商,引进二家品牌服装企业和50户以上达规模的服装鞋袜、扣袋、针织类企业,力争形成4亿元生产能力。③支持瑞金纸业年产5万吨涂布白板纸生产线环保设施完善技改,尽快实现达产达标。到2010年轻纺织造业力争形成9亿元生产能力。
4、制药业。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发展中医药各种倾斜政策,整合要素,力促三九瑞金药业尽快形成年产2亿粒痔疮栓、2亿粒克霉唑栓、3亿粒玉洁栓的生产能力,使其成为全国性中药栓剂生产基地。大力扶持中药饮片和其它药品的开发。到2010年,制药业力争形成5亿生产能力。
三、加快发展其它产业
在集中力量培植壮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加快其它产业的发展。一是扶持佳华电池公司发展,力促铅钙电极板生产尽快实现达产达标;实施汽车电池项目技改,建成年产8000吨汽车电池生产线。二是加快电器制造业的发展,支持阿虎电器公司发展,完善DVD、彩电及组合音响等视听器材生产线。三是大力支持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包装制品、印刷制品企业的发展。四是积极改造传统产业,扩大电线电缆、航空导线、漆包线、机针、铅笔、导电板等优势产品的生产规模。五是以京信汽配为重点,加大机械制造加工招商力度,力争到2010年机械制造业形成1.5亿元生产能力的规模。六是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力促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尽快形成220千伏和110千伏输、配电网络,进一步实施城乡中低压电网建设改造。支持留金坝水电、上长洲电站和新辉电力公司等电力企业的发展。到2010年,形成4万千瓦的自发电能力。
四、做优做强工业园区。
以提高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度为重点,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链式化延伸,企业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加快建成氟化工业小区、食品工业小区、轻纺工业小区、建材工业小区等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配套程度高的成长型工业小区。调整思路,改革投融资体制,加快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和创新园区管理,建立“一条龙”的便捷服务机制,力争把我市工业园区建成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便捷,在全省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工业园区。
五、着力打造区域产业品牌。
增强区域产业品牌意识,制定产业品牌经营制度及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规范产业品牌管理,保护现有产业品牌,积极探索建立规范的区域产业品牌建设管理推广体系。“十一五”期间,在制药、氟化工产品、食品、建材、服装等行业,形成10个以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产业品牌,打造2个全国知名品牌,8-10个全省知名品牌。


第三节  强势推进旅游产业化

 

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共和国摇篮、长征出发地--红都瑞金”的红色旅游品牌,构建“红、绿、古”三色协调发展的复合型旅游精品。推进我市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大市跨越,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对外开放的形象产业,到2010年,实现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年均增长25.4%,旅游总收入7亿元,年均增长29.5%,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以上。

一、加强旅游景区开发。
以红色旅游为核心,绿色旅游和古色旅游相配套,大力开发和建设精品旅游景区,把我市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景观优美、生态优良、服务优质、功能完善、内涵丰富的国际知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在进一步完善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叶坪、沙洲坝、云石山修建性详细规划》和《瑞金市红色旅游城市形象和现代旅游功能详细规划》。以提高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等功能为核心,以方便、舒适、安全为目标,加快红色旅游主题纪念园、叶坪革命旧址群、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云石山革命旧址群、罗汉岩风景区、壬田客家风情园、仙梅旅游度假区、叶坪农业科技示范园、黄柏万亩脐橙观光园、九堡密溪客家古民居等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纪念馆、五次反围剿展览馆、客家文化展览馆、客家擂茶馆、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革命历史碑园、雕塑园、苏维埃广场、旅游公路、游客接待中心以及水上游览线、客家风情演艺厅等项目。
二、完善旅游发展机制。
深入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全方位营造旅游业发展环境和氛围。放宽旅游业准入条件,多渠道增加旅游业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红色旅游专项建设投资的同时,积极引进外商、国内外知名企业进军我市旅游业开发,鼓励工商企业和群众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经营。培育壮大旅行社,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旅行社集团,支持省内旅行社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成立瑞金市旅游协会和导游培训服务中心,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及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成立旅游执法监督大队和旅游质量监督所,提高旅游行业管理力度。进一步理顺景区管理和经营体制,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多元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模式。成立瑞金市旅游开发集团公司,承担全市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项目融资,实行市场化运作、集团化发展,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采取特许、转让、承包、联营、参股、合作等方式,实现旅游资源和旅游经营管理一体化。
三、加强旅游宣传和促销。
大力发掘和提炼“红都精神”,召开“红都精神--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执政的伟大实践”理论研讨会,通过组织参观、学习、竞赛等各种活动,学习红色革命历史,传唱红色歌曲,广泛宣传红都瑞金。
不断创新手段,拓宽宣传途径,提高瑞金知名度,将“红色故都”品牌打造成全国旅游的精品。一是编制旅游线路图,制作一批品位高,具有鲜明特色的宣传折页和画册,向海内外广泛宣传。二是制作瑞金旅游风光片在中央电视台及其它重要媒体进行宣传,扩大"红色故都"影响力,大力创作影视、文学、艺术作品,建立“红色故都”旅游网站。三是以多边协作,强强联合等方式,拓展区域旅游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互补,努力开拓旅游市场。
四、发展旅游商品和旅游配套服务。
积极开发具有瑞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特色食品,建立旅游商品一条街和风味小吃一条街。大力发展旅游酒店、旅游车队、娱乐服务等配套项目,完善“游、购、娱、吃、住、行”的旅游产业配套体系,真正形成旅游产业化,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

第四节  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

以推进传统商贸流通向现代商贸流通转变为目标,以现代化手段整合商贸物流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区域化、社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体系,构造我市赣闽边际商贸中心的地位。
一、大力建设区域性翻译-批发市场。
发挥传统批发市场优势,整合市场资源,以市区为中心,完善建设一批交易规范、交易方式先进、辐射能力强的大中型服装、水果、摩托车、水泥等现代化翻译-批发市场。把摩托车、水果、水泥市场做成赣南东部的中心市场。依托中心集镇、在三条国道沿线,建设各类农副产品翻译-批发市场和综合集贸市场。
二、积极促进新型网络商业的发展。
加快连锁商业网的发展。以超市、便民店为重点,推进零售、餐饮等各类服务行业连锁化经营。突破所有制和行政区划的束缚,扶持有条件的优势连锁企业壮大规模,形成1-2家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连锁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大型零售企业的连锁经营。鼓励中小型店铺通过各种途径加盟连锁企业。积极推进超市和生活服务连锁企业向社区和农村居住区延伸,扶持农村圩镇和大的村庄连锁超市的建设。引导连锁企业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支持租赁、家政、维修等服务行业引入连锁经营。
推进电子商务网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优势,鼓励商业企业与高科技企业联手,快速进入电子商务实施阶段。鼓励有实力的商业企业及其它社会资本投资电子商务。扶持优势企业做大规模。
三、积极发展物流配送业和第三方物流业。
物流配送业是现代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连锁经营的强力支撑。要大力引导大中型连锁企业抓紧规划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构筑物流基础平台,围绕加工、仓储、包装、运输、信息传递等关键环节,提高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在满足企业自身需要的同时,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的配送服务,扩大对外配送的比例。在瑞金万年青水泥厂投产之际,建立一个集水泥、钢材、铝合金、板材等大宗商品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配送服务。
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在铁路、公路等具有区位优势地段,组建1个翻译-性物流、仓储中心,积极面向社会开展翻译-化物流服务,逐步发展成定位准确、运作规范、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企业。

第五节  加快发展其它服务业

一、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
坚持“鼓励发展与规范管理并举”的方针,加快现有中介服务机构脱钩转制,打破中介服务业的行政垄断和部门垄断;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发展劳动、信息、科技、法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咨询评估、广告策划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各类农村协会、翻译-合作社、经纪人、运销大户等农业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服务质量。
二、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
加快发展城镇社区服务业,严格落实社区服务业网点规划,走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道路,培育壮大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家庭护理、机关事业单位后勤保障等社区服务业项目。积极拓展农村社区服务业,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改超”、村民教育、农技服务、计生医疗、群众文化、农村救济互助等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公共服务在农村的受益程度,刺激农村消费升级。
三、扶持壮大房地产业。
重视发挥房地产业对投资、消费的双重促进作用。继续控制高档商品房开发,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以及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重点帮助困难居民解决住房问题。适度发展风格多样、功能完善的商务住宅小区,推动住宅区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同步完成。加快老城区危旧房改造,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放开和搞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完善配套政策,扩大住房公积金按揭范围和标准,延长还款期限。“十一五”期间,力争把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服务业领域的新兴主导产业。

第三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支撑、统筹协调、以人为本、机制创新”的原则,加强城乡规划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
根据交通区位优势和未来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基本建成承接赣州、面向闽台、辐射周边、交通便利、个性鲜明、规模适中、功能齐全、产业成熟、商贸活跃、人气旺盛的赣南东部和赣闽边际区域中心城市。要以产业为依托,加速人口有序集中,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把我市建成为商贸中心、旅游胜地、交通枢纽。

第一节  构筑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
  
按照“强化中心、点轴扩张和分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加快中心城区的发展,积极培育重点镇,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
市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为“一心二轴”的布局形态。
“一心”:指中心城区。是全市市域城镇体系的核心,城镇发展的重要区域。
“二轴”:一是以323和319国道为轴线的城镇发展主轴,串接云石山、沙洲坝等乡镇,成为市域内东西城镇发展的主轴;二是以206 国道为轴线的城镇发展主轴,串接沿线乡镇,成为市域内重要的南北城镇发展主轴。
优化城镇等级结构,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全市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分为三级,即中心城区,包括象湖、沙洲坝和叶坪,为全市的一级中心城镇;重点(中心)镇,包括壬田、武阳、九堡、云石山,是全市的二级中心城镇;一般建制镇及乡集镇,包括泽覃、瑞林、谢坊、黄柏、大柏地、丁陂、日东、万田、冈面、拔英等10个乡镇,为全市的三级城镇。

第二节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城市道路。
进一步拓展城市道路骨架,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 加快城市道路交通联系。建立以主次干道为骨架,支路健全的城市道路网。重点建设项目有:桦林路北及挂线、龙珠路北、八一北路及挂线、金二路、金一路、金都大道东西延、红都大道东段拓宽、金龙大道、红井路、泽覃大道拓宽、七里塅新区连接支路等。
二、旧城改造。
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合理利用、逐步改造的原则, 积极稳妥地进行旧城改造和建设。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32平方米以上,人均住宅居住面积达15 平方米。“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象湖小区、廖屋坪、通荡街的旧城改造,逐步推进东升危屋、绵江河南岸的旧城改造,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三、城市绿化。
坚持城市绿化与城市建设同步,加大绿化建设投入, 努力提高城市品位。城市绿化的重点是以绵江河为依托,周边山体林地为背景,公园广场公共绿地为重点,居住区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为基础,道路绿化为纽带的点、线、面组合的园林绿化系统。主干道绿地面积占道路总用地不低于25%,次干道绿带面积所占比例不低于20%。到“十一五”末,城市绿化覆盖面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
四、城市供水。
改扩建日供水能力6万吨的自来水厂,新建一座日供水10万吨的自来水厂。继续加强老城区管网改造,道路建设与供水管网建设同步,确保城市供水。
五、城市排水。
逐步将雨污合流改造为雨污分流。 在城区南部规划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14万吨/日,“十一五”期间完成一期工程,处理规模达到5万吨/日。
六、环卫设施。
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的建设和管理,加快环卫设施建设,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十一五”期间规划新、改建19座水冲式公厕,新建6座垃圾中转站,同时建设 300万立方米库容的清水牛栏窝生活垃圾填埋场。
七、公共交通。
继续增加公交线路和车辆,有序发展城市出租车,满足不断扩大的城市交通需要。“十一五”期间新建城区、城北公交停车场,面积分别为1.6公顷,2006年在火车站新建一处停车场,面积3.91公顷; 新增公交线路5条,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达到200辆。

第三节  加速推进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中心镇建设为重点,一般建制镇和乡集镇建设相结合,加速推进全市小城镇建设。计划新增建制镇2-3个,尽快做好云石山、叶坪的撤乡建镇工作。进一步加强各集镇水、电、路、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建设。各集镇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模式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一是以主导产业为对象,发展服务主导型小城镇,为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提供需要的各类服务;二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它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乡镇企业逐渐集中起来;三是以商贸市场为依托,发展商贸主导型小城镇;四是以农业科技改革为动力,发展科技主导型小城镇,在小城镇周围建立现代农业科技试验基地,形成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以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民耕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消除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鼓励和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逐步实行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第四章  强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建立顺畅的交通运输体系
以建立赣闽边际区域性交通枢纽为目标,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骨干,扩大交通网络,提高通行能力。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建成瑞金至赣州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瑞金至寻乌高速公路。全面完成县乡公路改造,协调好与高速公路、国道干线的衔接。加强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全市乡镇和行政村通水泥路。
全面完成赣龙铁路客、货站场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搞好向塘至瑞金铁路项目前期工作。
进一步加强客货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除在市中心建设一个规模大、功能齐全的中心客运站外,还要在城市的出口处分东、西、南、北设立四个客运站。抓住高速公路修建的有利时机,开通至广东省广州、东莞、深圳,浙江省义乌、温州、杭州、上海等地高速客运班线。建立农村客运网络,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乡(镇)内公交化、乡(镇)与乡(镇)之间路网化。每个乡镇设立一个中心客运站,248个行政村设立招呼站。在火车站建立一个物流中心,集仓储、 保管、配送、停车、修理于一体,同时在工矿企业比较集中的乡镇也相应建设一个货运中心,使我市成为周边地区的货运枢纽中心。

第二节  建设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有序开发水力资源,加快电源点建设。完善电网建设,稳定区域电网。加强能源勘查,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沼气、天然气等清洁、高效、优质能源的比重,减少煤炭终端消费。强化节能意识与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一、电力。
合理布局和发展水电,在绵江河、瑞林河水能资源相对集中的流域开发建设水电站。抓紧建成留金坝水电站。强化电网建设。“十一五”期间瑞金电网发展目标是:力促500kv变电站落户瑞金,使瑞金电网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供电充足、设备先进,与红都瑞金的政治地位和市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坚强电网。
   电网布局以500千伏电网为主供电网,北部以220千伏瑞金变电站为电源中心,南部以220千伏金氟变电站为电源中心,西部以220千伏留金坝变电站为电源中心,形成瑞金220千伏网架,满足氟盐化工基地、金龙、 金沙等工业区大负荷及城市供电需求。城乡及重要用电乡镇逐步取消35千伏电压等级供电,城区形成110千伏闭式供电网,城区外围的瑞林、谢坊、壬田等重要乡镇形成以110 千伏电压为主的供电网,全市形成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0.38/0.22千伏6个电压等级的输配电网。
   “十一五”期间主要建设项目有:
(1)力促省电力公司在瑞金建设500kv变电站1座;
(2)建设金氟、金坝220千伏变电站2座;
(3)建设改造城中、瑞林、金沙、城南、谢坊、壬田110千伏变电站6座;
(4)建设拔英、大柏地、丁陂、日东、万田35千伏变电站5座;
(5)城乡中低压电网建设改造。
二、煤炭。
进一步加强煤炭资源勘探工作,确保煤炭生产平稳增长。加大对现有两个乡镇煤矿的技术改造,整合小型煤矿,使其上规模、上档次,确保安全生产。
三、天然气。
扩大天然气使用范围,逐步替代煤、石油液化气、燃油气等。“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好城市配站和燃气输配管网,提高城区燃气管网覆盖率,市区气化率达到80%。同时逐步扩大到市区周边乡镇。

第三节  建设统一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

完善基础网络建设,支持电信、移动、联通等公司建设高标准、高水平、高宽带的基础通信网。推动广电网络数字化建设,实现全市100%的乡镇光缆联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万户以上。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速市政务信息网纵向和横向延伸,到2010年,市政务信息网延伸覆盖到全市各乡镇。加强跨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实现党政部门网上办公、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构建产权交易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支付手段、物流配送、网络平台、法律环境等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三农”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并延伸到基层行业协会、翻译-户。积极拓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体育、艺术、旅游、医疗、卫生、公用事业、社区服务等行业的应用。

第四节  建立公共安全预警应急和防灾减灾体系

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重大森林火灾的预警应对机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完善城市防洪设施,加快城市防洪堤建设。加强地震灾害的预测预报,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加强国防动员,提高国防动员能力。

第五章  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推动全民创业

第一节  加强与长珠闽的对接与合作

深入实施“对接长珠闽、融入闽东南,实现大跨越”发展战略,把主动融入闽东南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促进机制体制接轨、产业对接互补、基础设施互通、要素市场一体、生态建设衔接、人才交流互动,加速形成区域一体化。积极参与长珠闽特别是闽东南三角区的分工协作,助推沿海地区产业的转移和扩散,大力发展"配角经济",引导一批企业自觉成为沿海地区企业集团的配套厂、分厂、生产车间等,加速成为闽东南三角区的产业转移扩散的战略前沿和经济协作区。

第二节  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抓手,进一步加大力度,创新方法,切实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和质量。以工业招商为重点,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实行以商招商,以产业招商,壮大工业基础,提高招商引资效率。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鼓励外商投资农业、生态、水利、交通、能源、市政、矿产、教育、卫生、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引导外商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和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兴办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和先进技术型项目。以服务业扩大开放为契机,允许外商参与商贸、旅游、金融、外贸、通信、会计、咨询、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到2010年力争实现实际引进内资28亿元,年均增长15.5%,引进外资1亿美元,年均增长19.2%。
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积极实施出口拉动战略,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型企业,完善出口扶持政策,培植出口龙头企业,推进企业发展自主出口品牌和销售网络,增强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特色产品出口。加快构建多元化出口主体,形成外贸企业、生产企业、外资企业共同推动出口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口岸建设,建立健全"大通关"联络协调机制,完善对外出口基础设施。到2010年,力争实现出口创汇2亿美元,年均增长29.8%,巩固我市作为全省出口创汇基地地位。

第三节 积极推动全民创业

把推动全民创业作为实现瑞金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创业有功,合法致富光荣”的价值观念,大力培育“吃苦耐劳、诚信至上、尊重规则”的商业精神,形成全社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投身创业、和谐创业的良好氛围,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鼓励支持社会各阶层、各类人才自主创业和各种经济实体二次创业,努力造就一支以创办企业、合资合股、知识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为切入点的本土创业队伍。鼓励城镇企事业在职人员和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自主创业。鼓励科技人才以技术、科研成果入股民营企业。坚持引资和引智并举,积极吸引外地人才来我市创业。鼓励外出务工经营人员回乡投资创业。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内资外资一致的公平政策环境,着力消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大力培育创业载体,依托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创业园区和创业社区。加快完善以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市场服务、资金服务、人才服务、政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支持和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对创业培训的投入和支持,促进创业培训与再就业培训、农民置业培训的有机结合。

第六章  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第一节  全面实施“十大体系”
  
进一步打破部门利益,整体推进“十大体系”实施。不断改革和创新与各体系建设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切实抓好硬件设施建设。认真总结实践中的新成果、新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十大体系”,实现在生产力布局、市场准入、资质认证、资源开发利用、劳动就业、信贷融资、财务税收、对外贸易等方面与长珠闽的政策机制融合。

第二节  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坚持长期稳定并逐步完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种利益。建立健全公益性建设用地由政府征用、基础用地由市场取得的土地征用机制。贯彻“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允许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依法出租、抵押、入股。

第三节  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和许可事项的监督管理机制。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增强市级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和经济调节的能力;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合理调整乡镇布局,精简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新型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和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加强法规建设及行政执法监督,推行政府行为约束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第四节  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健全并规范投资核准制和备案制,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合理界定政府的投资职能和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建立严格的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推行政府投资的“阳光操作”,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规范和创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发展投资公司运作手段,使其成为我市整合资源,运作资本的政府性投融资平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市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开发性金融合作关系,畅通向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和推行政府投资工程代建制,通过公开市场招标、翻译-人才管理,提高财政性投资项目的效益。加强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管和调控,最终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第七章  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事业发展

第一节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把推动自主创新作为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来抓,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到2010年,科技三项费用要达到财政支出的1%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实现占销售收入的4-5%。充分运用政府投入,税收优惠政策及金融手段,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争取培育科技型企业30家,高科技企业2-3家,开发科技型产品3-5个。抓好重要科技专项课题的研究和攻关,争取在农业、工业、资源、环境、医疗等领域取得一批科技攻关成果。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继续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科技意识。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放宽教育发展准入条件,鼓励和支持多种所有制办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认真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及城市低收入群众子女的上学难问题,义务教育由八年全部改制为九年,实现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小学年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 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比例达到100%,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城区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组织适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办好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确保适龄残疾少儿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85%以上。继续加强扫盲工作,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内,脱盲学员巩固率达70%以上。建立中小学危房改造投入保障机制,全面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和加快城区中小学校舍建设。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到“十一五”末,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7%以上,高中毕业升学率达85%以上。实施“优质高中建设工程”,力争把瑞金一中建成全国千强学校,把瑞金二中建成省级重点中学,把瑞金三中、私立英才学校办成优质高中。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力争把瑞金市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人数达到2000人以上。以市职校为龙头,以乡、村成人文化科技夜校为骨干,积极实施“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工程,构建市、乡、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每年培训农民3万人次。

第三节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高级技工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五支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翻番,其中高、中、初级人才结构逐步向1:3:6的合理比例靠近,高级技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10%以上,建立完善各类人才的能力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和健全各类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奖励机制,营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良好环境,坚持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抓紧培养复合型人才,重点引进旅游开发、城建规划等方面的高级翻译-技术人才,着力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实用人才。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市政府每年至少在财政预算中安排100万元人才发展基金。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人才市场,做好与先进发达地区人才政策的衔接,加速人力资源市场化的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第四节  繁荣文化广电体育等事业

加强文化产品开发,挖掘整合我市客家文化、红土地文化资源,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逐年推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以红色故都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及歌剧节目。注重与我市旅游产业化相结合,发展一批与红色旅游相关联配套的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管理,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增加政府对公共文化产品的投入,抓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进一步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好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城乡各类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推进文物保护“五纳入”,出版《瑞金市志》。
进一步繁荣广播、电影、电视事业。 确保 300W 调频广播正常运转, 争取开通1KW调频广播,扩大广播覆盖面,增办三套以上娱乐和知识性广播节目。 以建设光缆网络为重点,提高广播电视传输质量,丰富电视荧屏。全面完成市、乡、村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实现“一城一网”用户达5万户以上,传输电视节目25套以上。
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建立健全乡镇、社区基层文体指导站和健身网点,发展各类体育协会。加强乡(镇)、村、社区、城市居民小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各乡镇和每个城市居民小区、居委会建立一个文体活动中心,80%的行政村新建一个篮球场。加强市体育中心建设,达到“一馆、一池、二场(体育馆、游泳池、健身广场、田径场)”的标准。抓好四年一届的全民健身运动会,大力开展经常性的群众体育活动,体育人口达到35%以上。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力争跨入全国体育先进县(市)行列。切实办好少儿业余体校,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争取竞技体育在全省排上位,在赣州市排位前移。努力培育体育市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发行体育彩票,发展体育经济。
加强档案管理,兴建档案馆,确保市级档案馆达到国家一级管理水平。

第五节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全面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设备、房屋三配套,完善市、乡、村三级医疗防保网络,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加快市属医院改造,使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妇女儿童医院)分别达到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二级甲等中医院和二级甲等妇女儿童医院的建设标准。同时在城区新建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卫生监督所、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中心血站。构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城区建设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社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完成壬田、九堡、瑞林、武阳、云石山、黄柏等6所中心卫生院和12所一般卫生院的危房改造和医疗设备配套,中心卫生院病床达到40张,一般卫生院千人口拥有病床一张。建立各种传染病、地方病防治的长效机制,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和完善基本覆盖全市,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市、乡、村三级卫生保健服务网点。加强卫生翻译-队伍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第六节  切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完善计生管理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加强计划生育政策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宣传,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加强计生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基层计生工作网络。加快以“三网一库”为框架的全市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健全计生技术服务网络,强化市站乡所建设。强化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计划生育管理。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重视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建立“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十一五”期间,每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5‰以内,自增率控制在8.2‰以内,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65万人以内。

第八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第一节  加强生态体系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保护、恢复、建设、治理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要以生态防护林体系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工程等国家三大林业重点工程以及全民义务植树造林为“框架”,以全市城镇绿化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及典型生态区为“点”,以江河、主要山脉、主干铁路公路为线,以丘陵山区等为面,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实现森林资源在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到2010年净增森林面积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4.4%,森林蓄积量达到471.1万立方米。 继续抓好水土保持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突出区域防治重点,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防治,合理布置水土保持措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提高治理质量,加强管护,提高治理效果。“十一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000公顷,综合治理度达到50%以上。加强工业“三废”治理,在巩固“一控双达标”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排污申报登记动态管理,严格新上项目环保准入关,实现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进一步防治城市大气污染,建立“烟尘控制区”,严格控制高硫煤进入我市,降低酸雨频率。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控制城市噪声污染。加强绵江河治理力度,保护赣江源头水源和水质达标。在保护南华水库水源的同时,加大对日东、陈石水库生态保护,确保城市规模扩大后有充足的优质饮用水源。加大城市环境质量的综合考核力度,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推广农村畜禽养殖业排泄物无害化利用,推进“猪-沼-果”生态工程,确保农村饮用水源基本达标。

第二节  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地、矿产、森林等国有资源,健全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强化水权管理,建立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健全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机制。认真保护饮用水源,严格执行水源环境保护标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点解决氟超标、砷超标、苦咸水、污染水等饮用水不达标以及农村季节性缺水问题,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对高耗水行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技术及节水器具。
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继续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积极推行城乡和工矿企业土地整理和复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业政策和城市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年度土地供应量,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土地运营机制,强化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控制力;进一步完善经营性土地挂牌出让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行工业用地排序制度,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按工业和城镇密集区、农业翻译-化生产基地、生态保护区等经济区域不同的土地需求,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切实保护林地和湿地。推广新型建材,严格控制毁田烧砖。
三、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准入制度,实行最低开采规模限制。积极培育矿业权市场,规范矿业权授予、取得和转让程序。建立矿产资源储备、储量核查检测和储量动用申报制,控制原料与半成品加工,加强对保护性开采矿种和限制性开采矿种的统一规划和开发利用管理。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将优势矿产资源优先配置给技术水平先进、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实施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完善矿产资源执法监督机制。
四、可持续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要在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同时,合理开发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调整林业产业、产品结构,控制原木、原竹外销,扩大竹木产品深加工和成品加工,发展非木质林产品的生产,特别要扶持发展我市最具优势的油茶、毛竹、苗木花卉和森林旅游等产业,发展油茶、毛竹等精深产品加工。大力发展以人工速生材、次小薪材和“三剩物”等为原料的加工产品,取代过去只能依靠天然林大径材为原料生产的各种产品。大力发展松香、松节油、樟脑、森林药材等林产品精深加工。要减少初级产品,限制中间产品,尽可能不生产原料型产品,实现森林资源的增值。

第三节  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型产品,加快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生产及消费模式和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构建企业、工业园、城市和社会等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框架。鼓励企业建立内部循环,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推行清洁生产,做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建设上下游企业之间资源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建立二次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机制,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大力推广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积极创建生态工业园。以城镇、社区为重点,推广循环消费模式,发展资源回收再生产业,建立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标志的循环经济社会体制。

第九章  努力构建和谐平安瑞金

第一节  扩大社会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方针,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重点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技术培训,加大免费培训力度,提高失业人员和农民就业、创业及职业转换能力。做好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城镇退役士兵、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规范企业用工和职业介绍行为,着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二节  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低水平、广覆盖”为原则,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种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五保合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逐步实施离退休人员社区管理。完善失业补助制度,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和村(居)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求助制度,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款分级负担的新体制,提高救灾时效性,建立救灾预备金,市级预备金力争达到80-100万元。继续落实五保供养条例,抓好敬老院建设,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80%以上,妥善解决灾民、贫困人口、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流浪乞讨人员等困难群体的生活困难。“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好老年社区服务中心、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城市社区办公用房和养老托老所,各乡镇兴建一所较大规模的社会敬老院。积极开展“双拥”工作,加快建设国家级“双拥”模范城。

第三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扩大基层民主。抓好普法依法治理,提高全民素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增强依法管理、依法行政能力,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加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能力。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时,扎实推进治安防范各项措施的落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土地、森林、食品、药品、教育、农资等专项整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深化农村“和谐110”联动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为民服务能力,着力解决群众信访反映的突出问题。全面实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节  注重社会公平,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和规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和津补贴制度,逐步解决市政府各部门相同职级工作人员收入差距较大的矛盾。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拓宽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依法获得收入的途径,保障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行为,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

第五节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打造“诚信瑞金”
  
建立健全政府信用为先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制度。强化政府信用建设,完善政府信用责任制,提高政府公信度。加快企业信用和诚信系统建设,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培育发展信用市场,建立企业信用评估制度。加强公民诚信教育,提高全民诚信意识,逐步建立个人诚信系统。形成以社会信用制度、信用管理系统、监督和激励表彰、惩戒机制为基本架构,市场信用服务机构的商业化运作、政府部门的信用监管和公共服务、行业组织的诚信活动和自律三方面有机结合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投入,增大违约失约成本,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

第十章  建立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要加强政府引导,紧紧依靠各级干部和全市人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制度、政策、人力、财力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十一五”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  加强政策和制度保障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规划实施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控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任务顺利完成。
加强完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财税、统计监测和干部考核等制度方面的配合,为规划实施搭建制度平台。
加大规划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
完善公共财政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确保公共财政资源的投入符合规划发展重点,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工具,合理引导资源,发展重点产业。

第二节  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总体规划与行业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本级规划与上级规划的衔接和协调,保证规划的目标科学、方向一致、内容和措施相互支撑。
科学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强化年度计划与规划纲要的衔接。加强政策与规划之间的协调,使制定的政策措施与规划一致。

第三节 加强重大项目实施

突出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抓好项目的研究、调度和建设。加强项目库建设,实行动态管理,滚动推进。
落实项目实施主体,政府重点实施公益性项目,支持企业成为经营性基础项目和竞争性项目的运作主体,强化项目建设调度,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切实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四节 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组织规划实施的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监测、跟踪,特别要加强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价格总体水平等宏观目标的监测预警。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规划实施的反应和意见。
在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本规划时,应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瑞金翻译的需求国内的翻译市场随着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05年,中国的翻译市场份额以及超过了两百亿元。原来传统的依托大学语言院校的翻译机构已经日益被翻译-分工的翻译公司所取代,而外资公司入驻中国也对翻译质量和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为数众多的北京翻译公司和各类翻译社也对整个翻译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部分翻译公司仍然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和“代理商”的阶段,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对翻译质量进行审核与控制,从而使得客户的稿件无法得到质量保证。可正是由于这些众多游击队式翻译商的存在,让整个翻译市场的价格在不断的下滑。价格正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因为这些公司没有后期审核和控制所需的费用,也不对译员进行跟踪和考核。这些行为导致部分正轨的北京翻译公司也在质量控制流程和译员水准上大打折扣。虽然价格竞争使得客户在费用上受益,可最终却为客户和整个翻译行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根据新译通上海翻译公司某负责人的介绍,某知名机电类外资集团,其主要生产和销售机电类产品,正是由于选择翻译公司的不慎,被某家庭式翻译公司的低廉报价所吸引,而将1000多页的整个产品目录交付给其翻译。最后由于质量问题,不但上万本目录书籍被报废,整个企业进入国内机电市场的脚步也被推迟了整整一年。其直接损失高达数十万,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目前的翻译行业迫切需要建立起严格的翻译市场准入制度和完善的淘汰机制,以维护整个翻译行业的形象,使正规上海翻译公司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并最终让客户受益。

 

  ◆ 我公司已设机构如下欢迎就近垂询: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