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机构: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成都重庆苏州
行业外语翻译
合同金融机电化学法律
简历标书机械生物图书
影视财务建筑医学物流
电力广告保险汽车电子
工程口译网站配音化工
石油科技专业陪同论文
通讯冶金纺织能源地质

专项翻译

本地化服务

多语种商业信息

口译&同传

行业外语翻译
英语 日语 西班牙语
德语 俄语 意大利语
韩语 荷兰语 葡萄牙语
法语 罗马尼亚语 泰语
马来语 土耳其语 印尼语
塞尔维亚语 缅甸语 希腊语
挪威语 希伯莱语 越南语
阿拉伯语 瑞典语 波兰
芬兰语 丹麦语 捷克语
匈牙利语 塞尔维亚语

北京翻译公司当前位置:翻译公司|上海翻译公司|北京翻译公司> 江苏翻译 > 关于我们 > 翻译服务  英语翻译 日语翻译  

江苏翻译网服务于服务提供商----新译通

江苏概况
   江苏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海岸线954公里,长江横穿东西42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公里。有淮、沂、沭、泗、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小河流2900多条。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太湖2250平方公里,居第三,洪泽湖2069平方公里,居第四,此外还有大小湖泊290多个。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69%和17%,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低山丘陵面积占14%,集中分布在西南和北部。连云港云台山玉女峰是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

 全省耕地面积7353万亩,占全国的3.97%,人均占有耕地0.99亩。沿海滩涂890多万亩,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 水资源 江苏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降雨年径流深在150-400毫米之间。本省地处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上游,长江横穿本省南部,江水系本省最可靠的水资源。境内有太湖、洪泽湖、高宝湖、骆马湖、微山湖等大中型湖泊,以及大运河、淮沭河、串场河、盐河、通榆运河、灌溉总渠和通扬运河等各支河,河渠纵横,水网稠密。本省平原地区广泛分布着深厚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地下水源丰富。全省地下水总量对农灌具有开采意义的是徐淮浅层水约29.57亿立方米/年,供垦区及海涂开发,人畜饮用的沿海深层地下水5.85亿立方米/年。。

江苏经济发展状况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两个率先”奋斗目标,是本世纪前20年江苏人民致力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必要步骤,全面建成小康的进程,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共进,内涵的要旨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基于这种认知,结合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笔者以小康进程中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内容,从江苏小康进程实际测度状况出发,分析小康建设进程中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促进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路径,以供参考。

    一、江苏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江苏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之一,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为便于对江苏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我们首先对江苏经济发展基本情况作一个概要性了解,同时与江苏的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对照。

 (一)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1、经济总量与人均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抢抓了发展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等重要发展机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四力齐聚,驱动江苏由全国中游水平的农业省份崛起成为我国东部沿海的发达省份。1979-2004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2.4%,超过全国平均增速约3个百分点,自1992年始已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2、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江苏的经济实力和与此相关的主要经济指标也不断迈向新的台阶。为进一步观察江苏经济发展情况,我们选择部分反映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指标列表如下,从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实力提升的进程轨迹。

    (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动力支撑,同时,社会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标明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趋于协调。近年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协调性也明显增强,进入2005年,苏中、苏北的发展明显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与苏南的差距明显缩小。为了解江苏社会发展的水平,我们将2004年江苏社会发展的一组相关数据分列如下:

    平均预期寿命:74.13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4.84%;每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69.6人;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27.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建筑面积:36.5平方米;恩格尔系数:42.2%;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的家庭电脑数:16.5台;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彩色电视机:84.3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2.5%;城市人均道路和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14.5平方米和8.94平方米;全省城市化率达48.2%,比2003年提高1.4个百分点。

    此外,江苏其它方面的有关指标也取得较大进展。高考录取率达70%,居全国前列;高校在校大学生、职校生双双突破1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9%,均居全国第一。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险种实现参保人数和基金收入双增长,参保总量和增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城镇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加快建立和完善,地方一般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比上年增长32.7%。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机制初步形成,农村基础卫生条件切实改善。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排污持续下降,二氧化硫排放量在近五年下降40%的基础上又下降3.5%。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全面推进,主要刑事案件发案率在连续三年下降基础上又降低2个百分点,社会治安状况的公众满意度为95.14%,在全国最高,提高0.31个百分点。农村五件实事进展顺利,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70%,居全国之首。2004年全省全面小康建设的4大类18项综合指标绝大多数达到时序进度,完成情况好于上年。

    然而,相对于经济总量多年来居全国第二的位次,江苏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各省市区的社会发展评价报告显示,2002年江苏社会发展水平列全国第8位,2004年前移至第7位,虽然位次前移,但江苏的社会发展评价列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福建之后。江苏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不够协调。

    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问题及相关评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以上情况的对照分析看,尽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一直领先于全国,对比全国各省区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如综合实力较强,经济基础比较雄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健全,开放型经济发展较快,科技教育比较发达等。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江苏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经济总量大但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江苏产业领域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层次不高。2004年,江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5.0%,距离"十五"规划要求的40%差距较大,2004年江苏第三产业比重,仅位居全国第18位,比浙江、福建、广东分别低4.0、3.4、1.8个百分点;二是经济结构偏重,除二产比重较高、服务业发展不快外,工业中轻重工业比例和重化工业比例也不够协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0.2%,比重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与山东、广东相比,存在企业单体规模较小、运营能力较弱、品牌效应不强等弱势。三是技术创新能力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不充分,缺乏核心技术及其应用能力,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2、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增长方式转换滞缓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江苏经济的增长方式仍然维持粗放型发展模式,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消耗、高污染、结构水平低的状况未能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来推动的方式至今未根本改变。与部分发达国家的比较显示,江苏经济目前仍属于以粗放型增长为主的高增长、高投入模式。1991-2004年,全省经济增长率为13.6%,增长速度不可谓不快,但万元GDP能耗水平近几年却有所上升。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能耗水平差距较大。二是经济增长的自主内源性动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份额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专利匮乏,高校资源和技术、学术等方面的智力优势(江苏两院士80多位,高等院校更是多达100余所)没有较好地转化为现实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民营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的机制尚显不足。2004年全省高新技术的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为23.8%。

    3、财税收入水平较高但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不高

    2004年,江苏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同口径增长35.0%,增幅为近十年内最高,大大高于GDP的实际增长和名义增长。全年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延续了"九五"以来逐年提高的趋势,达到6.3%,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但是,从居民收入水平看,长期以来,由于工薪收入一直是收入来源主体,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例偏低,江苏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不高,与经济总量居全国的位次不相称,居民收入实际增速低于经济增长且收入差距拉大,成为制约江苏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因素,进而成为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2004年,扣除物价因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8.7%、7.2%,均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城乡年人均收入相当于人均GDP的比例继续下降,同时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城乡年人均收入的差距达5728元,比上年增加705元,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率为2.42:1。城镇居民最高组与最低组(按七等份分组)收入之比由上年的9.9∶1扩大到10.7:1;57.6%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平均水平之下。苏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14元,分别高出苏中、苏北2319、3398元。城乡中低收入群体的民生问题比较突出,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农村基本保障工作薄弱,养老、医疗和贫困人口救济问题仍然突出。

    4、总量平均水平在全国领先但省内区域差距偏大

    由于自然环境、区位优势、历史原因等,各地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是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但是,江苏南北差距较大的确已经成为制约江苏全面小康进程、制约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作为苏北,应当说其区位优势、地理条件、交通等基础设施情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人均GDP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

    5、经济发展期望高但环境资源承载力弱

    基于江苏相对经济发达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条件、优越的地理优势、较高的科技实力等,无论是国家还是江苏自身,都对江苏率先发展寄予厚望,但是,江苏发展的资源环境制约也是显而易见的。2004年末,全省人口密度增至每平方公里724人,为全国最高,而矿产性资源和人均环境容量为全国最小。江苏的耕地、水、矿产、森林和能源等重要资源的占有量都相当低。全省人均耕地不足1亩,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8%,位居全国第23位。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20位,占全国的1%,人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林业用地面积、有林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和森林覆盖率分别位居全国第29位、第26位、第26位和第27位;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等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储量在全国所占份额较低。人均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总值仅0.86万元,位居全国第26位。环境方面,每平方公里的污染负荷位居全国之首;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国12.7%,位居全国之首(2002年)。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资源小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和人口资源状况的矛盾十分突出。在中国科学院《200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江苏环境支持能力、区域生存资源禀赋、区域环境水平指标分别仅位居全国第12、17、24位。伴随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加速并进,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和煤电油运紧张、滥用耕地等新的情况出现,"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亟待改变。

    6、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与居民生活质量偏低。尽管从纵向看,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指标这些年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从人口素质看,居民受教育年限7.42年/人,每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到400人;每万人口拥有县级以上的公共文化机构数仅为0.07个,明显偏低。从生活质量看,国际上人均GDP达3000美元国家居民恩格尔系数基本在30-40%之间,而目前江苏仍在40%以上,每千人拥有的计算机数量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77.2台,小汽车数量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40辆以上,而江苏信息化水平、小汽车普及程度均不够高,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也仅为可支配收入的4.5%,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层次则更低。

    (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与沿海省市的比较

    多年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一直领先于全国平均,相较沿海其他省份而言,在很多方面也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但不容回避的是,与先进省市相比,江苏在思想观念、体制活力、发展协调性等方面仍存在差距。除以上已经提及的问题外,至少还有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够协调。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从长期来看,只有增加消费需求特别是内需才能保证增加的投资取得预期效益。江苏资本形成率较高, 2004年达51.7%,比2002年和2003年分别高出6.0和2.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高出上海、浙江、山东、广东3.3、0.6、2.5和12.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江苏的消费比重偏低,2004年最终消费率仅为43.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1个百分点,分别比上海、山东、广东低0.8、0.6、2.5和12.0个百分点,比浙江高1.0个百分点。

    2、技术创新能力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不充分,缺乏核心技术及其应用能力。200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广东5.8个百分点。从科技投入强度看,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相当于广东的43.8%和35.0%、浙江的85.6%和68.1%。

    3、在其它方面,江苏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的差距也不容忽视。如城市化水平分别比浙江、广东低6.2和8个百分点以上,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不高、污染排放量全国居首等,在市场发育完备程度、体制机制活力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也制约着江苏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

    三、江苏小康进程难点问题及相关评价

    前面从经济社会两个层面分析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也反映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和状况。为此,我们根据今年上半年发布的2004年全省小康进程的监测结果,分析江苏小康进程面临的一些难点。

    《2004年全省及各省辖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报告》表明,在全面小康的推进过程中,江苏以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探索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目标,坚持将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率先贯彻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坚持将率先快速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相统一,走出了一条富有江苏区域特色的小康建设之路。但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全省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的难点问题

    国际经验显示,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时期,可以成为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矛盾凸显时期”。江苏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正处在这一关键阶段。2004年末,未达到时序进度的6个指标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恩格尔系数5个指标属于“生活水平”大类,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属于“社会发展”大类。

    1、农民收入完成目标难度很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已连续2年完成时序进度,但与先进省份的差距仍然较大,比浙江、广东、福建分别低4064、3146和6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2年未达到时序进度。2003年增收额低于年均应完成进度257.5元,2004年虽创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但仍比年均应完成进度低22元。农民消费水平提升不快,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的增加额比年均应完成进度少0.2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仅为2.38台,远低于城镇31.68台的水平。由于2004年的农民增收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缺乏稳定增长的牢固基础,粮价上涨、政策支持等支撑条件在未来的空间较为有限,今后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2005-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目标值需年递增9.1%,完成难度很大。

    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升难度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连续2年未达到时序进度。最近几年是初中毕业生升学高峰,2004年全省初中毕业生为126.77万人,2005、2006、2007年分别为128.51、120.86和107.30万人,直到2009年才能降至90万人以下。由于初中毕业生基数较大,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每提升1%,高一级学校需增加招生万余人。2004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66.3%,完成目标值的73.7%。13省辖市中镇江、徐州、淮安、连云港、南通、泰州6市按省定和自定时间均未达到时序进度。苏北地区因贫困辍学因素,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普遍偏低,5市数值仅介于37.7-61.5%之间。

    3、部分结构性转换滞后

    一些结构性转换指标低于目前人均GDP水平应当达到的标准。产业结构转型滞后,总体层次不高。2004年,服务业增速慢于整个经济增速1.2个百分点,增加值占GDP的35.0%,比浙江、广东低2.7个和1.1个百分点,比重在近3年已连续下降2.4个百分点。就业结构转型滞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远高于其增加值比重,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服务业就业比重仅为31%。城乡社会结构转型滞后,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滞后,技术创新能力欠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相当于上年的全国平均水平。

    4、扩大就业和收入分配调整难度大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由于总量型、结构型、素质型多重就业矛盾交织,加之就业弹性系数长期下降,就业再就业任务依然繁重。据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城镇失业人员中失业半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员仍占57.6%。按国际通行标准,江苏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据2000年江苏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江苏60岁以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分别占总人口的12.6%、8.8%,均高于10%、7%的老龄社会标界线。但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滞后于人口老龄化进程。目前全省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空帐”已达400多亿元,征缴收入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支付需求。同时,对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转移劳动力等群体的社会保障不足。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中参加医疗保险的仅占38.3%。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差距仍在不断扩大。2004年,全省城乡年人均收入的差距为5728元(如考虑城乡居民社会福利分配因素,差距将更大),比上年增加705元。此外,由于低就业、低素质、因病和残疾致贫、返贫以及保障程度低等因素,城乡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约有310万人。在地区之间。苏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14元,分别高出苏中、苏北2319、33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544元,分别是苏中、苏北的1.4倍、1.7倍。

    5、可持续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

    江苏在未来发展中还将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硬约束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是贯穿“两个率先”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虽然是全国最早进入低生育水平的省份之一,但因人口基数大、人口自身生产存在惯性,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人口增量依然较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步入高峰期。部分省辖市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均未达到按省定或自定时间时序进度。

    (二)对江苏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监测结果的再评述

    我们认为,自省委、省政府提出“两个率先”这一奋斗目标以来,江苏小康进程进展顺利,对促进江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同时我们感到,要在既定时间内完成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主要指标,任务依然很重、压力仍然很大。必须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城乡富民进程,加快苏北小康建设,加快生态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全力以赴地推进全面小康进程。

    纵观2004年江苏全省及各省辖市的小康进程及时序进度完成情况,我们认为,目前江苏小康进程所反映出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够协调。集中表现在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且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内在相互制约的交织特征。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GDP、人均GDP指标衡量的经济总量和人均产出总量水平较高,完成小康时序进度不成问题,但收入指标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小康目标难度大;二是经济发展速度快但就业压力很大,有悖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三是经济新增总量大但产业结构未见明显改善;四是全社会重视教育的格局已经形成但高中毛入学率低;五是发展经济的软环境和政策优化但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大。这些问题如不及时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江苏"两个率先"的进程并制约江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策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以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为主导的纵深演进和快速发展,使江苏经济已经步入一个发展的新时期和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特征和必然要求是:经济增长从总量增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社会经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加速发展。我们看到,伴随快速推进的改革和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一个矛盾的凸显期,不仅各种利益关系交织使得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难以避免,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也日益强化。在这种发展状况和发展阶段,注重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对于避免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避免社会生活的波动起伏显得特别重要。从政策层面看,加速全面小康进程,实现江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着力从以下几个主要路径采取措施。

    (一)以资源环境约束为基本考量,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1996年起,省委、省政府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最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对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部署。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可持续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如前所述,相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我们面临的严峻现实,江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呈高峰态势,这是我们面临的最突出的实际难题,也是江苏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基于江苏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和面临的巨大压力,谋划江苏的发展必须切实将人口、资源、环境的统筹协调作为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考量要素,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为此,要在以下方面有长远的谋划:一是规划决策上的谋划。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范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规划的不协调是最大的不协调,要切实提高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水平和能力,同时,在决策层面要提高系统性和前瞻性,注重政策效应和市场手段的结合;二是长远利益的谋划。要处理好眼前的发展扩张和今后的长远利益,在招商引资、新上项目时,要切实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资源的耗费水平,使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成为发展决策的的第一选择;三是增长方式上的谋划。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因增长方式的不同而迥异。针对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环境承载能力弱的省情,大力推行节能与环保。必须以行政强制和法律手段大力推行环保产业,以技术手段和技术成果促进资源的节约。要走出依靠科技进步、人才优势、要素集聚、结构优化的新路径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并带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四是引导方式上的谋划。要通过构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引导各地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实现“两个率先”的各种努力符合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并籍此完善政府绩效考评机制与指标体系。

    (二)以推进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发展为抓手,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比较突出的表现之一是服务业和社会公用事业发展的滞后。社会事业方面,这些年发展上虽有较大进展,但无论是教育、医疗、卫生、文体,优质资源匮乏和供给不足的局面依然没有根本改观。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重点应加大文教、科研、卫生、环境、文化等基础领域和社会公用事业的投入,这也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避免产业结构雷同、恶性竞争的一个必要的发展战略。要降低社会领域和公共事业的进入门槛,在这些行业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打破垄断,形成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份和经济主体并存格局,使更多的市场资源转移优化配置到亟待加快发展的社会领域。在发展服务业方面,要顺应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要求,要提升高层次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营造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良好氛围,从加大对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导向、产业规划、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和效率提升的基础性作用。

    重点围绕以下五个方面的结合上下功夫:一是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进程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张;二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进程中力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在深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构筑服务业发展的平台;四是在诚信法制建设的进程中提升服务业规范化发展水平;五是在实现富民强省的进程中铸就服务业发展动力机制。

    (三)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促进和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目前我们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集中。影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还不少,特别是收入分配不公和就业(失业)矛盾突出,困扰着经济社会运行的稳定性。2004年,江苏城镇居民高低收入户差距为10.7:1,特别是还有60%的人没有达到平均收入水平。从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实物享有的情况看,差距则更大。这种情况持续扩张,必然导致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失衡,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人的福利以及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在收入分配的格局一时无法矫正和收入分配机制短期无法健全的情况下,要在注重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的同时,努力创造和增加就业机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地处理和解决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要重点解决一些群众意见大的问题。

    与此同时,针对江苏的实际,要从宏观层面把握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还必须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要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城市化水平和质量。目前我们城市化的驱动力较少表现在经济的内在扩展和产业经济延伸的推进,而是行政驱动和人口流动(户籍转移)要素居多,应更多地通过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兴办实业来促进;二是“三农”问题。发展农业、繁荣农村,核心问题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为此,要在推进农村经济的产业化经营的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社会经济的组织化、社会化的程度,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强化市场体系、金融服务对农业的支持。三是地区发展协调性问题。从全省来看,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制约着小康总体进程。根据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有落差的状况,要通过推进城市化、提高工业化水平、拓展城市服务功能,以带动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四)以法制和诚信为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规范性

    强化法制保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立法方面法规条例的完善和细化。即不留法律法规的空白和使法律法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是切实能够规范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市场行为;二是严格执法照章办事。在经济转型、改革深化、社会诚信度不高的现阶段,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制观念,使之深入人心,必须切实通过执法守法的实际行动,维护法律的权威,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经济活动交易成本,保障经济运行的高效、便捷、透明。这对于将人们的聪明才智和价值取向引导于社会财富的创造,将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汇聚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全民素质的提高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江苏要利用文明素质较高、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基础较好、科教较为发达、社会较为稳定等相对优势,将江苏的这些潜在的“软实力”转化为推进小康社会进程,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硬动力”,在全国率先树立文明江苏、平安江苏、法制江苏的形象,为江苏的“两个率先”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五)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取向,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离不开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调整资源配置和科技创新实现生产技术手段的突破。也就是通过改革和创新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用新的观念和手段拓展发展的新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改革层面看,发展中的矛盾依然突出,推进小康进程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有赖于新的发展观念的树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目标是使经济行为规范和要素资源配置真正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的要求,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和谐的制度规范和行为规范,如此才能为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必要条件。垄断行业的改革、经济法律法规的健全、政府管理经济模式、公平诚信体系建立、非公经济发展体制性障碍等,均是江苏在新一轮改革中需要推进、攻坚的重要方面。面对国际经济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江苏必须增强加速发展思路转变的紧迫感,并付诸切实行动。一是转变投入的方式和重点,将要素投入的重点由对劳动力、资金、原材料等传统生产要素的依托转向以科技投入和人才战略为重点;二是转变和提升产业结构,重点是发展科技含量高和经济成长性强的现代服务行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改变江苏经济结构偏重和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的状况;三是转变要素资源配置机制,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均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活力的关键因素,江苏要在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创新培养人、吸引人、使用人的机制和做法方面有所突破,不断催生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名牌产品。

    (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推进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江苏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这是江苏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阶段,更是经济发展面临风险的关键阶段,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先于全国、突出于全国,如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相称,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稀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走向贫富悬殊、失业急增、两极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为此,要实现江苏经济稳定、协调、快速、健康的发展,江苏必须在以下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一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发展观对扭转片面追求GDP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意义重大,其实质就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这对于江苏“两个率先”目标的顺利实现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方针。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根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两个率先”的核心内容。江苏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是制约小康和现代化的最大难点,而没有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就不可能有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要通过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三是加速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目前江苏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正在步入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化时期,加快实现工业化、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是江苏到2020年经济再翻两番的最主要支撑力量。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的方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四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把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发展的主战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推进依法治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共进,三大文明协调发展。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注重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保护,加大科技对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贡献度,力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江苏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中,应积极借鉴外省市的一些有益做法,并结合本省实际予以推进,走出一条适合江苏省情的社会经济和谐共进的发展新路。

江苏地区翻译公司

南京 无锡 常州 扬州 东台 徐州 江阴 苏州 常熟 镇江 南通 通州 连云港 海门 盐城 溧阳 泰兴 如皋 泰州 昆山 宜兴 兴化 张家港 启东 江都 丹阳 吴江 靖江 淮安 扬中 宿迁 大丰 仪征 太仓 高邮 金坛 句容

 

 

翻译地域

港澳台地区:          香港 澳门 台湾

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芳村区番禺区花都区

深圳市:宝安区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龙岗区

翻译强项

陪同口译现场翻译同声传译新闻发布翻译新闻发布口译商务谈判翻译商务谈判口译大中型会议翻译大中型会议口译中文翻译英语中文翻译日文中文翻译韩文中文翻译德文中文翻译法文英文翻译中文日文翻译中文韩文翻译中文德文翻译中文法文翻译中文法规条例公约判决书翻译公文合同章程协议公证书标书翻译资产评估地产评估审计报告无形资产评估可行性报告土地评估进出口贸易金融保险人事财务销售市场公函年报证券投标技术规范信息技术操作说明书招标投标书商业计划书信用证操作手册信函企划意向书简历邀请函简报营销资料培训资料大型项目招标书产品说明书目录手册安装手册使用说明书工程标书技术标书商业标书行业标准技术标准经济贸易个人简历入学申请求职申请学历证书户口本证明材料公证书签证推荐信往来信件委托书国际证明 等翻译。

客户群体
美国通用汽车  三星  科勒  日本小松 上海宝钢集团  卡西欧 法国标致雪铁龙阿尔斯通 更多...

 

翻译资料

  ◆ 我公司已设机构如下欢迎就近垂询: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